直言贾祸网

­2016年以来,虽然国内外 宏观经济环境仍面临诸多困难,但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动能正在积聚,银行业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也在发生新变化,同业竞争呈现出新态势。­一、上市银行运营总体平稳&sh

上市银行资产质量趋稳 分化将成行业主旋律

­  2016年以来,上市虽然国内外 宏观经济环境仍面临诸多困难,银行但中国经济新的资产质量主旋增长动能正在积聚,银行业面临的趋稳外部发展环境也在发生新变化,同业竞争呈现出新态势。分化

­  一、将成上市银行运营总体平稳

­  1、行业盈利能力:整体提升,上市净息差拖累业绩,银行拨备反哺利润

­  2016年及2017年一季度,资产质量主旋银行业的趋稳盈利能力总体稳定。

­  (1)营收与净利的分化剪刀差出现,各银行业绩日益分化

­  2016年,将成商业银行整体实现净利润1.65万亿元,行业同比增长3.54%,上市较去年小幅回升1.14个百分点;2017年一季度,商业银行整体实现净利润0.49万亿元,同比增长4.6%。2016年,25家上市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33万亿元,同比增长1.8%;2017年一季度,25家上市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0.38万亿元,同比增长2.8%,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有所恢复。在盈利提升的背景下,银行的业绩也呈现出两大变化。

­  一是营收增速低于净利润增速,营收与净利润出现剪刀差。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上市银行整体营业收入增速就有慢于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增速的态势,这一趋势在2017年一季度得以延续。数据显示,2016年及2017年一季度,25家上市银行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2%和0.8%,显著低于利润增速1.8%和2.8%。这主要是源于上市银行资产质量全面好转,拨备压力下降开始反哺利润。此外,国债、地方债的节税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实际税率对利润形成正面影响。2016年及2017年一季度,25家上市银行缴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合计分别为984和90亿元,同比分别减少57%和85%。

­  二是各银行板块的业绩日益分化。2016年,已上市的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0.2%、4.8%、11.1%和4.1%;2017年一季度,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7%、4.7%、9.1%和7.7%。整体来看,国有行和农商行业绩稳健增长,股份行整体偏弱,城商行业绩依然领跑。

­  (2)息差拖累业绩增速,一季度息差降幅趋缓

­  2016年,受前期连续降息下的贷款重新定价影响,贷款收益率大幅下降,而负债付息率降幅小于资产收益率,导致上市银行净息差出现同比大幅下降,并拖累净利息收入出现-5.2%的整体增长。2017年一季度,上市银行的净息差同比降幅依然显著,股份行和南京银行的降幅相对更大,但环比2016年四季度,净息差降幅有所趋缓。

­  2017年一季度净息差同比下降,主要源于三方面因素:第一,2016年一季度降息重定价刚刚启动,而2017年一季度重定价接近尾声,息差的同比变化实际消化了一个降息重定价周期的负面影响;第二,2016年下半年以来,同业业务 利率快速上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资产重定价期限长于负债,也使得付息负债成本率比生息资产收益率上升得更快;第三,2016年一季度营改增尚未实施,价税尚未分离,利息净收入的口径不同也导致息差同比收窄。

­  (3)首季非息收入罕见下跌,手续费对业绩的贡献由正转负

­  2016年,25家上市银行非息收入整体平均增速约17.18%,较2015年小幅下降;受大行拖累,2017年一季度非息收入增速降为-0.72%。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方面,2016年,25家上市银行同比增速为7.5%,成为拉动银行净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2017年一季度,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速降为-1.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出现下降,是近年来比较罕见的。

­  (4)拨备前利润分化,拨备成为利润平滑剂

­  从拨备前利润看,2017年一季度,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的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7.2%、0.8%、3.76和12.3%,兴业、南京、上海、江阴等多家银行甚至出现了拨备前利润负增长,收入端的分化导致拨备前利润分化。但各家银行通过拨备计提调整,实现了净利润的相对稳定。股份行和城商行通过拨备释放了利润,而国有行则通过多计提拨备,夯实了拨备覆盖率。

­  2、资产负债:规模增速放缓,金融去杠杆促进资负结构调整

­  2016年及2017年一季度,银行业资产和负债增速开始有所放缓,但仍维持在10%以上的较高增长,各家行表现呈现一定程度分化。

­  (1)规模增速略有放缓,不同银行板块间出现分化

­  银监会数据显示,2016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32万亿元,同比增长15.8%;本外币负债总额为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6.0%。2017年一季度,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4.34%;本外币负债总额为220万亿元,同比增长14.51%。

­  2016年末,25家上市银行资产和负债总额为134万亿元和12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1%和13.49%,较2015年上升0.7和1.14个百分点,规模增速放大;2017年一季度,25家上市银行资产和负债总额为138万亿元和12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52%和12.62%,较2016年末下降0.89和0.87个百分点。在MPA监管加强和金融去杠杆背景下,上市银行规模扩张现放缓迹象。

­  (2)贷款占比平稳回升,同业资产压缩,债券投资高增长

­  资产结构上,受经济持续回暖、信贷需求转强、 利率上升导致部分企业融资方式从债券转为信贷等因素影响,从2016年下半年起,银行信贷增速持续回升。2017年一季度,上市银行 新增贷款2.8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2%,快于总资产2.9%的增速。从银行分类看,2016年全年,国有行、股份行和城商行的信贷同比增速分别为10%、17%和19%,中小银行信贷增速较高;2017年一季度,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新增贷款规模占总资产新增额的比重分别为55%、297%、46%、56%,股份行“非信贷为信贷资产让路”的资产结构调整力度最大。从新增贷款投向看,贷款主要分布在个人房贷、基建以及租赁商服等行业,显示银行的风险偏好依然较低。

­  同业资产方面,受监管对同业业务规范的影响持续深化,买入返售类资产规模持续大幅下滑,导致同业资产增速连续出现负增长。2017年一季度,受同业负债成本快速上升的影响,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整体较年初减少近5700亿元至9.12万亿元,其中股份行同业资产压降明显,合计压缩25.3%至2.26万亿元。国有行(1.4%)、城商行(13.9%)、农商行(1.1%)同业资产整体仍在扩张。

­  债券投资方面,2016年,伴随同业存单大量发行、表外理财崛起,银行通过“同业存单和同业负债(表内)-同业理财(表外)-直接配债/委外投资”的方式进行债券投资,我国债券市场一度迎来牛市,上市银行的债券投资始终维持在25%以上的高增长。但11月下旬以来,债市明显调整,减错配、去杠杆步伐加快,收益率节节攀升,市场观望情绪浓重。受此影响,2017年一季度上市银行债券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各类银行债券资产整体仍一定程度上配置,总体保持在20%以上的较高增长。

­  3、资产质量:改善势头延续,拨备计提压力减轻

­  2016年及2017年一季度,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基本稳定,不良贷款率回落、拨备覆盖率上升成为行业共同趋势。

­  (1)不良贷款率回落、拨备覆盖率上升成为行业共同趋势

­  银监会数据显示,2016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4%,拨备覆盖率176.4%。2017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维持在1.74%;拨备覆盖率178.8%,较上季末上升2.36个百分点。

­  2017年一季度,25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8%,环比2016年末回落2bp,不良贷款率连续四个季度稳定在1.7%附近。从不良贷款单季增长情况来看,2016年和2017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单季度不良贷款增长均低于2015年和2016年一季度的同期水平,不良贷款率增长势头得到一定遏制。从近几年上市银行加回核销转出的不良真实生成规模来看,2015年是不良加速暴露的一年,而2016年不良生成速度已经趋缓。2016年末,年化实际不良贷款生成率较2015年末下降22bp至1.11%。从逾期90天以上贷款生成率来看,2016年下半年降幅明显,2016年末较2015年末下降33bp至1.07%。与此同时,银行的核销转出力度和拨备计提压力同比也有所减轻,拨备计提量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哺和支撑了上市银行的盈利增速。

­  (2)银行间分化明显,国有行资产质量全面改善

­  国有行资产质量全面改善。2016年及2017年一季度,国有行资产质量改善超出预期,目前其资产质量的拐点已经出现并且步入全面改善通道:一是国有行的不良率连续两个季度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四季度国有行不良率环比下降1bp,2017年一季度国有行不良率季度环比继续下降3bp至1.68%;二是不良生成率自2015年末以来保持稳中趋降的态势。截至2016年末,国有行年化实际不良贷款生成率为0.85%,较2015年末大幅下降34bp;与此同时,2017年一季度,国有行主动压降利润增速加大拨备计提力度以夯实拨备,工行、建行、农行拨备覆盖率不同程度提升,交行拨备覆盖率基本持平于2016年四季度,中行略有下降。

­  股份行和城商行资产质量迎来边际改善,银行间分化明显。2017年一季度,股份行、城商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72%和1.23%,环比2016年末分别下降4bp和1bp,资产质量也迎来边际改善。但银行间分化日益明显,其中招行资产质量明显改善,2017年一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出现负增长,不良贷款率环比2016年末下降11bp,但浦发、中信、华夏、贵阳等银行不良率却出现了环比上升。

­  (3)部分行业和地区不良率仍在攀升,资产质量下行压力仍存

­  虽然当前不良贷款率增长势头有所遏制,国有行的资产质量也已全面改善,但整体来看,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下行压力依然存在,资产质量拐点难言到来。当前不良贷款增长减缓的态势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宏观环境的改善、近年来商业银行普遍加大了处置核销力度。此外,信贷规模的快速增长稀释了不良资产的占比,部分不良资产的出表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良贷款率。

­  二、资产质量逐渐趋稳

­  分化将成为行业主旋律

­  展望银行业2017年的经营发展趋势,盈利继续改善、资产质量逐渐企稳和规模增速相对放缓是比较确定的因素。同时,个体间的分化也将成为行业主旋律。在今年严格执行MPA考核和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的背景下,业绩增速的差异将主要由各家银行净息差与资产质量的表现决定。那些经营稳健、负 债基础扎实、前期风险暴露充分的银行将有更加优异的市场表现。

­  经营业绩方面,银行业的盈利增速自2016年以来已进入“L”型底部区间,2017年整体将继续小幅改善。其中,国有行的盈利增速2017年将迎来较确定的改善;股份行受内外部环境约束,业绩改善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城商行受监管的影响较大,规模和盈利增速预计将有所放缓。

­  净息差方面,2017年二、三季度有望回升,各行表现继续分化。考虑到资产置换和贷款重定价逐步完成、客户存款快速增长降低对同业负债的依赖度、同业利率继续大幅上行的可能性较低、营改增因素影响减弱(同比口径)等因素,资产收益率将逐步提升,负债付息率稳定略降。未来,那些存款基础扎实的银行负债调整的灵活度更高,预计今年净息差将较早出现拐点;对同业负债依赖度较高的银行负债结构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净息差的拐点会相对滞后。

­  非息收入方面,在高基数以及金融监管加强的环境下,2017年手续费收入增速仍将放缓。但由于2016年手续费收入增速已经较前期明显回落,2017年手续费收入增速下降的速度也会相应减缓。

­  资产负债方面,在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环境以及MPA考核趋严的背景下,2017年行业生息资产增速预计较2016年会略有下降,上市银行生息资产规模的增速维持在10%左右。结构上,在同业负债成本居高不下、金融去杠杆持续推进的情况下,各家银行对于同业资负规模的收缩仍将持续,力图在提升高收益资产占比的同时压降高收益负债,结构调整的快慢取决于各家银行资负久期结构的差异。同时,受广义信贷纳入MPA考核范围影响,过去过于追求规模扩张的中小型银行和理财业务较为激进的股份行达标压力较大,2017年表外扩张趋缓可能是趋势。随着同业、理财业务去杠杆持续推进,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和速度将减缓,预计2017年上市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增速将回落到10%左右。

­  资产质量方面,2017年银行业不良率和不良生成率预计仍较为稳定,但随着调控影响的显效和补库存周期的结束,传统增长动能衰弱,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并未产生趋势性改变,信用违约风险可能在下半年转升,不良贷款风险仍未充分消化。同时,由于前期风险暴露程度不同,个体之间差异仍比较明显,前期暴露不良比较充分的银行将先于其他银行出现资产质量拐点,资产质量的差异最终将导致其业绩增速分化进一步加剧。

­  三、顺应监管形势新变化

­  深化“轻型银行”转型

­  1、顺应监管形势新变化,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  近期,“一行三会”陆续下发了系列监管文件治理金融业乱象,旨在“正本清源”,规范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影子银行具有透明度低、杠杆率高、错配严重的特点,导致其具有先天的脆弱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及时治理十分必要。但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不同,我国影子银行本身也具有服务实体经济的特征,资金在金融体系的自循环现象并不严重。未来,银行业务必要正确认识监管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长期性,认真落实银监会“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银行业市场乱象”等专项治理。在业务发展上回归本源,防止出现不顾风险片面追求规模和利润的倾向;专注主业,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水平,防止资金“脱实向虚”。

­  2、深化“轻型银行”转型,合理摆布资产负债结构

­  应继续深化向“轻型银行”转型共识,深刻认识“轻资本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是针对存量资产积极“调结构”、“促流转”。加强信贷资产行业结构和客户结构调整,压缩非生息资产规模,充分利用不良资产处置、推动退出等方式实现信贷资源有效释放,加大存量信贷资产流转力度,探索多元化的转让模式;二是加强负债管理,构建良好的存款的内生增长环境,加紧构建银行负债能力考核体系,突出核心存款考核导向,确保同业负债占比符合监管标准;三是重视表内外资产与负债的联合推动,加强理财资产供给与资金对接相协调,降低表外、表表外资产的错配程度和杠杆率水平,切实做到风险可控、业务可持续。

­  3、加快定价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多维度精细化定价能力

­  未来,银行业迫切需要根据经营成本、同业价格及利率研判等因素,重构定价指导体系,提升多维度、差异化、精细化的定价能力。在资产端管理上,必须提高专业能力,提高风险定价水平,可利用市场利率上行和资产集中到期的有利时机,大幅度提升存量资产价格;应建立新型风控模型,精确衡量不同客户的风险水平;拓展创新产品,通过业务模式的创新体现专业竞争力,优先将资源配置到能够通过专业能力获得超额收益的领域。在负债端管理上,通过多维度、差异化的转移定价体系,强化结算型存款营销,从“资产派生”转向“客群产品带动”,通过产品的交叉配置增加客户黏性,控制高成本存款无序增长,有效管控负债成本。

­  4、密切关注流动性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各类潜在风险

­  今年一季度市场流动性总体偏紧,截至目前资金紧平衡迹象并未缓解,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流动性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下一阶段,银行业需要密切关注流动性风险隐患,正视流动性紧张可能是系统性问题,应立足自身做好流动性备付安排,尤其是在6月份季节性因素、MPA考核、央企分红等因素叠加的敏感时期,提前做好多层备付安排,确保流动性安全。

­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仍将不断增加,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需要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和系统性。银行业应对照银监会指明的十大风险领域,逐一排查,做到摸清底数、心中有数,探索信用风险化解新方式,正视交叉金融产品风险传染,树立合规经营理念,完善风险隔离机制。

­  (原标题:上市银行资产质量趋稳 分化将成行业主旋律)

访客,请您发表评论: